【代码:045100 学科教学】学科教学(生物)【代码:045107】
一、培养目标
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、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中学高素质专任教师。具体培养目标为:
1.热爱祖国,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,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教育方针。热爱教育事业,关爱学生。立德树人,为人师表,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。
2.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,具有扎实的教育专业和学科专业基础,了解教育专业和学科专业前沿和发展趋势。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。
3.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,胜任并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。
4.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,善于发现、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。
5.具有较强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,能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。
6.具有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。
7.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。
二、招生对象
具有大学本科学历(或本科同等学历),前置专业应与本专业方向密切相关。
三、学习年限
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,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1学年。
四、课程设置
课程设置:分为公共必修课、学位基础课、专业必修课、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。总学分不少于39学分。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见附表2。
教育教学实践研究(8学分):应注重结合中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实践反思,撰写不少于4份高质量实践研究报告或研究案例。具体包括:
1.课程与教材开发研究(1学分):对课程与教材的二次开发或校本化处理等实践活动进行研究,撰写课程与教材开发研究报告。
2.教学设计与优化研究(1学分):对教学设计方案的改进、优化等方面的实践进行研究,撰写教学设计案例。
3.课堂教学实践研究(4学分):优化课堂教学环节、流程、方法、手段等,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,撰写课堂教学案例。
4.班级与课堂管理研究(2学分):对班级与课堂的组织管理实践进行研究,撰写相关的教学管理案例报告。
考核方式:采取课程考试、课程论文、调查报告、教学设计、实践(实验)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,加强过程性评价,注重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,建立基于评价的课程与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。
五、培养过程与方式
有序组织开展课程教学、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等培养环节,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注重协同育人。实行双导师制,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、实践和研究工作。根据培养目标、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,选择案例教学、项目式教学、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方法。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,开展线上线下、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,在教学中注重实践与反思。
六、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
1.导师要切实做好学位论文开题与撰写各环节的指导工作。
2.学位论文选题应与本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相一致,来源于中学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。
3.学位论文可采用专题研究论文、调查研究报告、行动研究报告、案例研究报告、课程开发方案等多种形式。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2万字。
4.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,应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。
5.修满规定学分、通过论文答辩者,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,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,可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,同时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。